跳到主要內容

張孝威---台積電的金頭腦

張孝威 台積電的金頭腦

超級掌櫃 一年替公司省下六十億
文/藍浩益
在台積電財務長張孝威的手上,台積電在去年購併了德碁、世大,也發行了美國存託憑證(ADR),募得逾十億美元。

不僅如此,台積電去年也開始導入全球僅有英特爾、惠普等少數科技龍頭才會採用的「作業制成本制度」(ABC,Activity-Based Costing),而毛利率與營益率,更是因此連續三年成長。

這三年來,張孝威替台積電開源節流的本事,比引起大家爭論不休的「燕子」說,顯然都要來得更為實際一些。
‧ 一聲令下 開始省錢 

不過,張孝威背負的省錢任務,並不是這一年來國內景氣下滑後才開始,打從三年半以前,張孝威就已經開始扮起砍成本的黑臉角色。

一九九八年一月,張孝威進入台積電,出任資深副總兼財務長。

當時,台積電的生意還有一百五十八億元,產能幾乎滿載;不料,到了四月,訂單突然減少(一九九八第二季營收一百一十六億,比第一季銳減了四分之一),產能利用率也只剩下75%,再加上認列了投資世界先進與美國Wafer Tech的投資,因而損失了八億元,讓台積電在一九九八年第二季的獲利只達成前一季的一半,毛利率也跟著下滑,各項財報數字都不怎麼好看。

景氣驟降,「節流」運動也就被迫開始。從一九九八年的七、八月起,在張忠謀的要求下,張孝威就開始砍成本,壓費用。這不需要擬定什麼計畫,砍成本的目標一開出來,馬上就要做,沒有任何藉口,就是要「省省省」。

節流運動一開始,張孝威針對各廠的狀況,開出不同的縮減成本目標,馬上要求各廠壓低營業費用。其中縮減成本的最多的,竟是高科技業最重要的研發費用。一九九八年的研發經費,硬是縮減了五億五千萬,比起前一年,少了將近四分之一。

「硬壓成本,會有很多後遺症。」張孝威說。當初節流運動如火如荼,「民怨」也隨之升溫。雖然縮減成本已經是「最高當局」的決策,沒有反對的餘地,但各廠不免覺得執行上有困難,各種抱怨也就擴散開來。有人甚至開罵:「這是暴君!這是暴政!」不僅如此,由於各廠之間被要求的縮減成本目標不同,各廠之間也出現不同的意見。

省錢目標一開出,各單位不得已,只好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種費用能省則省。一名主管說:「停車場的燈光,也被調暗了。」原本一向在外面飯店租場地舉辦的員工訓練課程,現在留在公司會議室裡做就行了。

張忠謀說省得還不夠 當然以台積電一年一千多億的營收而言,關掉一盞停車場燈光,省下的只是九牛一毛的小錢,但是卻等於宣示著縮減成本的決心。

但是在「最高當局」張忠謀眼中,縮減成本的成效,當然永遠嫌不夠。

三年來,台積電在每年年初,都針對各廠訂出降低成本的目標。通常是較舊的廠降低成本目標為4%到5%,新廠目標則大致為7%到8%,以平均值計算,如果各單位達成節流目標,一年至少可以省下新台幣六十三億元,相當於殷琪的大陸工程公司在一九九七年的全年營業額。但是這還沒完,往往過了半年,到七、八月時,更高的目標又來了,各廠被要求:「還要省更多!」。命令一出,讓有些廠長臉色直發綠。

當成本縮減的壓力不斷升高,台積電內部開始流傳一些黑色笑話:「小心別廠的人,他們會來把我們的零件A走!」這聽起來彷彿像笑話,但確是真有其事。

不過,在華頓學院出身,歷任交銀、中華開發總座的張孝威把關之下,如果你以為他只會做出節省電費、砍研發經費等枝微末節,顯然你是太小看張孝威的功力了。斧底抽薪之計,張孝威從會計制度著手,開始打算引進全球只有少數科技龍頭採用的「ABC(作業制成本制度)」。

「ABC就是不再採用標準成本制度,而是把流程分割,而是算出各階段會用多少資源,等於是把各階段切割來,個別套用標準成本制度。」張孝威解釋。

透過一位朋友,張孝威求教於政大會計系教授吳安妮,開始拜師學藝,時間長達四、五個月。從一九九八年底開始,張孝威每隔二星期跑一趟政大,每次與吳安妮一談就是二個小時,吳安妮提供參考資料,讓張孝威回去自己研究。到了一九九九年三、四月,張孝威終於確定,導入ABC制度,是非走不可的方向。

由於國內根本沒有前例可循,張孝威只好自己先做研究,看了一堆書,偶然在其中一本書上發現,原來已經有幾家國外的大型科技業者採用。

但是,包含美國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英特爾(Intel)、惠普(HP)在內的國外業者,卻將導入經驗視為最高機密,完全沒有任何資料外漏,外界也無法得知導入過程。既然如此,張孝威從自己用功看書開始,一步步摸清「ABC」。

英特爾(Intel)、惠普(HP)等業者原本參與一個成本管理協會,分享導入ABC制度的實驗結果,但是各家業者後來卻一一退出。
‧ 新會計制度很神祕 

原因無他,就是不願外界得知寶貴的導入經驗。當這些科技大廠把導入經驗視為最高機密,ABC制度的實際導入過程也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祕面紗。

事實上,台積電現在還沒有正式導入這一套新的會計制度,仍處於實驗階段。但在這二年來,張孝威請顧問公司協助,前後已經花了幾千萬,「雖然不算大錢,但是二、三年來沒有中斷。」他說。

此外,台積電也透過勤業會計師事務所,找來在國外實際做過晶圓廠導入ABC制度的專家。目前,在台積電各個廠中,只有一家是從去年開始進行新會計制度的實驗。行事謹慎的張孝威還選出一座產品結構比較單純,廠長也有配合意願的廠,作為實驗對象。「實驗還要做半年到一年。」張孝威說。
‧ 節流不只是省錢而已 

實施新的會計制度,有沒有阻力?「有啊!可是我還是要做啊!」張孝威說。有些單位在趕貨時會抱怨:「我生產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跟你搞這個?」阻力迎面而來,對張孝威來說,不是新鮮事。不過,張孝威還是有成功的把握。

「一開始大家也不知道要幹嘛,算是給我點面子,就是這樣子。」二年下來,各單位主管從漠不關心,勉強來開個會,「進步」到開始提出比較有趣的問題,一直到現在,多數主管慢慢瞭解導入「ABC」是值得做的,進而認同應該要投入資源。「現在已經到了各單位都支持的程度。」

試驗性的導入ABC制度,已經替台積電省了多少錢?張孝威表示,新會計制度的成效不能量化,反而是因此知道了流程中哪裡發生了缺失、誤算,進而改掉缺失,修改產品的定價。「現在看來,不成功的機會比較小了。」沒有十足把握,絕不輕易出招的張孝威說。

更換會計制度,在企業裡算是發動一場大革命,不是一兩年就能成功。不過,在革命尚未成功之際,縮減成本的任務,卻是一刻也不能停。

張孝威表示,各廠比較之下,舊廠的節流成效通常比較好,除了因為機器設備折舊攤提較少,相對成本低,也因為舊廠的經驗較豐富,出錯的機會較低。

「舊廠有自己的節流百寶箱,法寶比較多。」張孝威說,如果某一廠的節流績效特別好,會成為全公司的benchmark(基準點),讓其他單位仿效。例如台灣的部分作法,已經移植到美國子公司Wafer Tech,許多老美不認同的做法,竟然也奏效了。

張孝威表示,「節流」不一定是一味地省錢,有時積極地讓產出量增加,相對的成本卻能降低。不分青紅皂白的縮減成本,有時反而造成反效果。

當初在景氣暢旺時,台積電的產能利用率可以達到100%,目前卻只剩下一半。急速變化的半導體業景氣,考驗著張孝威的本事。
‧ 關鍵人物成本省不得 

進入台積電三年半以來,總是提著大刀砍成本的張孝威,被問及「什麼才是節流成功的關鍵」時,卻沈吟良久。「人的配合是滿關鍵的。」他說,「大家是不是用open mind來看事情,非常重要。」

不過,儘管曾在一九九八年大幅縮減研發預算,從一九九九年之後,台積電的研發預算卻是不減反增,今年更是比去年增加將近一倍,達到九十多億元。張孝威表示,研發經費要看技術進展多快而定,台積電目前還是傾向於鼓勵研發。

除了研發費用,「Key People(關鍵人物)的成本是省不得的。」張孝威強調,「人」雖然不在資產負債表上,但是當失去了關鍵人物,卻是公司明顯的損失。「當然,你是不是Key People?這也很重要。」

台積電實施嚴厲的縮減成本政策至今,不禁令人好奇,以治軍嚴厲而聞名的張忠謀,對於這幾年的「節流」成果,反應又是如何?張孝威說,當然是「還不夠,還不夠!」那麼,張忠謀心中的節流目標到底是多少?「最好不要講!」
http://it.sina.com.tw/magazine/fonus/83_1.htm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第一大氣體供應製造商 三福氣體:創造產品的無限可能

台灣第一大氣體供應製造商 三福氣體:創造產品的無限可能 ▲三福氣體是國內最大氣體供應商 三福氣體是國內第一大的氣體供應製造商,客戶遍及科學園區各大廠商。從早年的本土化工廠,蛻變為現在的美商企業,三福氣體最近三年成功地脫胎換骨,年營業額也向100億元大關挑戰。到底三福氣體是如何在這麼短時間內,實現企業改造的目標? 撰文 / 藍浩益        一家成立五十年的公司,該是什麼面貌?歲月可以使人青絲成白髮,然而對三福氣體公司而言,歲月卻使它一再蜕變、源源不絕地注入新的活力。    三福氣體公司在1952年成立之初,正是戰後百廢待舉,動盪方歇的年代。當時,台灣的大規模工業屈指可數,以生產食品添加物為主的「三福化工廠」,也未 曾能夠預料到自己在五十年後,會成為年營業額八十億元,客戶群涵蓋台積電、聯電等國際級半導體廠,且是台灣最大的工業氣體供應商。    三福曾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本土家族企業,在第二代領導人張純明先生的帶領下,建立了三福專業的經營團隊,並且奠定了三福氣體穩定成長的根基。於1987年 時,與美國上市公司Air Products(APCI)合資經營,一直到2002年,Air Products(APCI)大幅增加持股至70%,三福正式成為美商企業,整個公司煥然一新。 三年計劃脫胎換骨   從現任總經理簡偉隆先生接掌三福氣體後,開始設定「三年計畫」,列出主要的目標,並且在每一季檢視計畫與達成的差距後,即時更新計劃。每一年對三福氣體來說,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於曾統籌康寧集團整個大中國區光電通訊業務的簡偉隆來說,這是項極具挑戰的任務。 明確的指標式管理   近幾年來,半導體業景氣大幅震盪,但是三福的業績不僅沒有隨著

璞玉計畫能否點石成金?地方繁榮與保存文史之間的角力

Vol. 062 Mon, 5 Nov, 2001 《數位周刊》 -------------------------------------------------------------------------------- 文╱藍浩益 圖/張良綱 一個號稱「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都市計畫案,目前正在新竹縣頭前溪的兩岸升溫。名稱頗為浪漫的「璞玉計畫」,是新竹科學園區已開發面積的二倍,儘管目前地價飆漲,但在景氣低迷的時點,有著細膩理想的璞玉計畫,真能媲美矽谷與劍橋嗎? 剛結穗的稻田邊,是一條水深及腰的灌溉水圳,四個少年正在涉水漫步,其中一個少年撒開一張魚網,看能不能抓到幾條小魚。這一幅平靜的客家農村午後景象,在五年之後,將出現大批怪手、推土機、砂石車,轟隆隆徹夜施工。隨後,三所大學、數十家高科技公司廠房、十萬個外來人口,將大舉進駐,農村景象也將從此消失。 稻田邊的電線桿上,赫然綁著白底紅字的告示:「急買這裡的土地!」、「售璞玉田」。取其「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之意,名稱頗為浪漫的「璞玉計畫」,是一個號稱「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都市計畫案,現在正在新竹縣頭前溪的兩岸升溫。 表面上看來,這是又一個「促進地方繁榮」的開發計畫,但是,當地一萬多個農民、文史工作者、城鄉研究學者、新竹縣政府官員、國立大學的校務人員,錯綜複雜地牽涉其中,各方人馬之間,隱藏一場利益與價值觀之戰。 今年七、八月間,新竹縣長林光華與另一位縣長參選人江順裕,先在「璞玉計畫」說明會上發生口角,進而先後開記者會、說明會互相較勁,更讓這一片農地籠罩在選舉角力的陰影下。地方政府藉由都市計畫引進產業、增加就業機會,自然是職責所在,「璞玉計畫」卻因為開發面積、土地徵收方式等問題引起爭議。 首先是「史上規模最大」這一點受到質疑。開發面積高達一千二百五十公頃的「璞玉計畫」,罕見的超大面積開發,引發不少爭議。一千二百五十公頃有多大?大約是新竹科學園區已開發面積的二倍,或是五百個中正紀念堂的面積。 「史上最大」引發爭議璞玉計畫的大手筆,自然引起當地居民與當地文史工作者的疑慮。「一次就要徵收一千二百公頃,以後真的能發展得這麼快嗎?」竹北市隘口里里長陳清鏡表示懷疑。那麼,為何「璞玉計畫」的佔地會這麼大?按照璞玉計畫推動小組的說法,這一塊土地是「四不管」地帶,正好夾在「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

失業英雄

作者:藍浩益 數位周刊 2001. 6. 6 「那天是八十二年五月一日,我永遠不會 忘記這個日子!」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 的妻子顧蘊祥說。「因為從那天開始,他就沒 薪水了。」 九年前,楊基寬受朋友之邀,加入筆記型 電腦製造商精元電腦的創立,掛了業務行銷副 總的頭銜,操盤行銷、業務。這時才三十出頭 的楊基寬,月薪八萬多,擁有上市在望的精元 電腦股票,掌管了幾十個人的行銷部門。權力 、地位、高薪,所有上班族想要的東西,都已 在楊基寬手上。   公司不斷賺錢,情勢似乎一片大好,但是 楊基寬卻發現危機。「怎麼產品的不良率又增 加了?」公司的競爭力出了問題,楊基寬想要 「叫醒」其他股東,找來客戶指出公司的缺失 ,又拿出產品不良率數據警告同事。但是,好 像只有自己在窮緊張?覺得創業團隊不再有當 初的熱誠,失望之餘,楊基寬選擇自己離開。 有一天晚上,同事都下班了,楊基寬印了四十 份離職信﹐放在業務行銷部門同事和幾個股東 桌上,關了燈,離開辦公室,從此沒有再踏進 精元電腦一步。   瀟灑地辭職 惡夢的開始   八十二年五月一日,楊基寬看似瀟灑地辭職,對太太顧蘊祥來說,卻是長達二年折磨的 開始。   回到家,楊基寬向顧蘊祥說:「對不起,我明天開始不去上班了。」新的工作在哪裡? 這時,楊基寬一點概念也沒有。   在三十六歲成了中年失業男人,當時楊基 寬沒有工作、沒有任何收入、沒有多少存款, 對未來也沒有明確計畫。每個月要繳二萬四千 元的房屋貸款,和一家三口每天的開銷,馬上 落在當時在崇光女中教英文的顧蘊祥身上。那 一年,獨生女開始讀小學一年級。   顧蘊祥的月薪五萬多元,扣掉房貸之後, 再扣掉生活費,已經所剩不多了。隔年為了楊 基寬創業,又去辦了二胎貸款,每個月利息又 是九千多元,存摺裡的數字,始終讓顧蘊祥心 驚膽跳。   失業在家,楊基寬不想再找工作,反而天 天窩在家裡,想要改走寫作路線。他把過去的 管理經驗寫成文章,投遍各報章雜誌,心想, 也許還可以轉型做企管顧問,似乎也不錯。顧 蘊祥這時也不知道丈夫到底有什麼打算,只知 道他每天不是關在家裡寫稿,就是跑圖書館找 資料。楊基寬投出去的稿子,一篇一篇石沈大 海,直到半個月後,文章終於出現在經濟日報 上。看到丈夫的文章出現在報紙上,顧蘊祥興 奮得像當年收到楊基寬的情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