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第一大氣體供應製造商 三福氣體:創造產品的無限可能

台灣第一大氣體供應製造商
三福氣體:創造產品的無限可能
▲三福氣體是國內最大氣體供應商
三福氣體是國內第一大的氣體供應製造商,客戶遍及科學園區各大廠商。從早年的本土化工廠,蛻變為現在的美商企業,三福氣體最近三年成功地脫胎換骨,年營業額也向100億元大關挑戰。到底三福氣體是如何在這麼短時間內,實現企業改造的目標?
撰文 / 藍浩益

       一家成立五十年的公司,該是什麼面貌?歲月可以使人青絲成白髮,然而對三福氣體公司而言,歲月卻使它一再蜕變、源源不絕地注入新的活力。
   三福氣體公司在1952年成立之初,正是戰後百廢待舉,動盪方歇的年代。當時,台灣的大規模工業屈指可數,以生產食品添加物為主的「三福化工廠」,也未 曾能夠預料到自己在五十年後,會成為年營業額八十億元,客戶群涵蓋台積電、聯電等國際級半導體廠,且是台灣最大的工業氣體供應商。
   三福曾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本土家族企業,在第二代領導人張純明先生的帶領下,建立了三福專業的經營團隊,並且奠定了三福氣體穩定成長的根基。於1987年 時,與美國上市公司Air Products(APCI)合資經營,一直到2002年,Air Products(APCI)大幅增加持股至70%,三福正式成為美商企業,整個公司煥然一新。
三年計劃脫胎換骨
  從現任總經理簡偉隆先生接掌三福氣體後,開始設定「三年計畫」,列出主要的目標,並且在每一季檢視計畫與達成的差距後,即時更新計劃。每一年對三福氣體來說,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於曾統籌康寧集團整個大中國區光電通訊業務的簡偉隆來說,這是項極具挑戰的任務。

明確的指標式管理
  近幾年來,半導體業景氣大幅震盪,但是三福的業績不僅沒有隨著波動,反而維持每年平均成長16%。從2002年起,三福正式跨足中國大陸市場,但這些對於三福而言,顯然不夠。
   現在,總經理簡偉隆在開會時,總是一再向幹部重申「我們的企業使命」。「要成為業界工安、衛生及環境保育的領導者;成為客戶與員工的第一選擇、經由不斷 學習及改進,追求企業組織卓越;達成一貫優越的財務績效,利潤每年成長15%、股東權益報酬率大於18%、2004年營業額達100億元……」。種種明確 的目標,一再挑戰著三福的每一個員工。不僅如此,每個月藉由各種績效指標與競爭者逐一比較,隨時調整策略方向。如此明確的指標式管理,都是在近三年才由簡 偉隆發展出來。各階層主管遵循著策略方向,設定各部門的目標,猶如瀑布般由上而下,方能確保組織中的每一個人朝向一致的目標邁進。

三福不能自外於大環境!
   簡偉隆曾經拿著社論,與員工一再溝通,三福不能自外於供應鏈,必須時時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每個月與全省四十多位幹部面對面開會溝通,不斷拿出具體而詳 實的數字,讓管理幹部了解公司現況、客戶產能與需求的變化,簡偉隆總是提醒三福同仁,我們不能停留原地,必須不斷與時間賽跑。

變革從員工觀念做起
   「過去每年成長25%,大家都沒有察覺問題何在?」簡偉隆說。三福的五十年歷史,使變革必須伴隨著爭戰,各種新的想法、作法,對員工的衝擊很大。起初, 在推行革新措施時,總會有人不解地問道:「為什麼要改?」簡偉隆回憶,初上任的前半年很痛苦,半年後,終於逐漸得到信任,同時讓員工看到具體指標,各種變 革終於開始順利推行。
  「三福的傳統,是強調做事,員工習慣的是垂直關係。」財務行政部副總經理潘崇正說,以往三福員工習慣只對直屬主管負責,但現在,隨著流程改革,反應速度必須加快,工作關係除了垂直,也還要顧及與其他部門同事的水平關係。分享資訊、部門間的共識與默契,也變得更重要。
  老字號的三福化工,不免有著較為保守的企業文化。保守並非壞事,但要面臨外在環境轉變時,快速執行卻更為重要。三福人也開始了解:外面的環境正在急速變化。
  因此,變革後的三福,每年開始進行員工表現評估。總經理也設立了在全省舉辦的「主管會議」,並且定期舉辦座談會、推行提案改善制度。近期將成立客服中心,傾聽客戶的聲音,提供顧客更即時、完善的服務。對於三福來說,每天都在接受新的挑戰。

資訊管理系統全面翻新
  三福的革新,除了觀念的改變,更表現在科技的創新。
  轉型成為美商的三福氣體,對外聯繫也走向全球化。在資訊科技系統,三福也正進行大規模的快速蛻變。
   2002年,三福正式由總公司APCI導入財務方面的ERP系統「FX2000」,將十年來傳統的作業模式整個翻新,不論是接單、應收帳款系統、採購系 統、財會系統、電子郵件,直到內部行政流程系統,都是即時、線上處理的。潘崇正表示,這是很大的改變,也面臨很大的挑戰。
   新的資訊系統引進後,許多流程的紙上作業消失,反映出人工及時間成本的降低,這就是我們進步的成效。但如何徹底改變工作習慣,讓整個流程能夠順暢,又是 一項挑戰。三福必須一面做、一面改,除了舉辦電腦系統使用者訓練,更舉辦一場又一場的「變革管理」訓練,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從員工觀念開始改造。「這一連 串的變革,是沒有終止的。」潘崇正說。

創造氣體產品的無限可能
  除了內部資訊系統的創新,三福在氣體產品方面,更具有成為業界領導著的雄心。技術暨業務開發協理陳希寬博士指出,三福的新思維是,不只做產品,還要替客戶解決問題,成為「解決方案提供者」。表面上看來很傳統的氣體工業,在三福氣體手上,卻是充滿無限可能。
  可做為完全無污染的萃取溶劑與染色媒介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三福即藉著高純度的生產技術,生產出純度超過99.999%的產品,成為台灣首創的業者。
   三福更是在「乾淨能源」扮演重要角色。持續研發將氫氣用於燃料電池的相關技術,近期並發展出安全的儲氫合金罐及充氫設備等新產品計畫。在將來,燃料電池 普及時,消費者甚至可以在便利商店買到氫氣罐,做為燃料電池車輛的能源,比加油站更方便。三福氣體最近配合台灣經濟研究院主導的綠島計畫,預計將在綠島規 劃「加氫站」,供應給燃料電池機車。
  三福的企圖心,並非只在於當前的產品,而是現在 還未商品化量產的前瞻技術,眼光放在二、三年後的前瞻產業發展,並且目標很清楚,在創新產品上,一定要站上業界第一、二位。這樣的雄心並非空談,三福除了 在於氣體純度、供應能力都具有領先國內業界的核心競爭力,目前也分別在竹北與善化設有二個研發團隊。未來,APCI更計畫在台灣設立「亞洲區研發中心」。 以往沒有人專職負責先進技術研發規劃,現在已成立專責部門。為了提升研發效率,更以特別小組(Task Force)的形態,打破組織建制,進行有效率的創新開發工作。

自行研發與技術移轉並行
  陳希寬博士表示,在全球化趨勢下,下一個競爭者不知在哪裡,下一個上游供應商也不知在哪裡。在無空間限制、研發時間快、產品週期短的大環境下,傳統耗時的單線式研發形態也必須改變,改走研發外包,在引進外界技術移轉與自行開發兩者並行。
  順應APCI全球性的運籌,三福氣體享有更多專業的資源,目前也正在持續強化研發環境、招募研發人才,並不斷從母公司APCI引進最新科技。「對三福而言,技術是我們的根本,更是核心競爭能力!」陳希寬說。

人力素質要跟上業績成長
  在全面創新、變革風潮下的三福人,現在面臨的,可能是職場生涯中最刺激、也最新鮮的一段經歷。因為,三福的創新,就是從全體同仁的觀念、習慣、態度的改變開始。
   人力資源處資深經理許宗儀表示,三福氣體在近年來成長極快,不到四年,業績已經翻倍。在業績成長的同時,卻也出現隱憂,那就是人力資源的素質跟不上業績 成長,出現斷層的危機。過去多年來,將全部精力致力於生產業務,欠缺完整的養成教育,在面對國外引進新技術的同時,人員能力的提升不及大環境的變動,在三 福尋求快速成長之時,成為急待努力的目標。

推行矩陣式組織
   為此,三福氣體從人資部門的變革開始做起。三福的人力資源處,過去的功能只侷限於掌管人事資料、薪資、加班紀錄等文書工作。人力資源無法積極運用,使得 公司成長愈快,危機卻也愈大。現在,人力資源部門的角色,已經跳脫以往,開始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可望成為「經營導向的HR」。
  在2002年,三福首次召開一次從未舉辦過的會議,邀集各部門主管與總經理面對面開會,針對各部門如何彼此配合,進行敞開的溝通。在人資部門的協調下,三福員工學習著將其他部門當成「利益關係人」,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
   2002年起,更是開始推行「矩陣式組織」,每位員工要負責的對象,不只是自己的頂頭上司,而是只要職務相關的人,都是負責的對象,每年績效評核時,也 由相關部門共同考評。讓「公司的成長,是與個人成長link在一起」的觀念,深植在每個三福人的心裡。「人力資源部門,就是要讓同仁們願意藉由HR的協 助,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許宗儀說。

把小兵訓練成大將
  美國可以用22年的時間,把一個軍校畢業生布魯克斯,訓練成為指揮第二次波灣戰爭,在戰場上克敵致勝的准將。同樣的,同樣的時間在三福氣體手上,又能給員工什麼樣的訓練?這是三福氣體念茲在茲的一件事。
   從本土公司轉型成為外商,員工的素質需求也更為提高。人力資源處副理吳昭德表示,現在人資處進行完整的人力資源規劃,根據公司的需求與員工的生涯發展需 求,設計出完整的教育訓練制度。以三到五年的時間,讓員工接受一整套完整的教育訓練。依照每人職務排定專業訓練,包括品質、安全、環境相關的資格類訓練, 也有類似學分制的加強訓練課程,並計劃在二到三年內,架構出完整的訓練體系。除了在公司內開辦各種課程,三福更是鼓勵在職進修,員工在外就學進修,也給予 半額學雜費補助。

教育訓練成本絕對不省
  在規劃課程的人資部門幹部心裡,不斷思考的是:「一個優秀員工在公司付出十五到二十年的歲月,公司可以給他什麼訓練」?
  三福的文化,一向以內部培養人才為主,90%的幹部,都是內部培訓升任,向外挖角只是次要手段。也因此,三福在五至十年要用的人才,現在就必須開始培養。也因此,對於教育訓練經費,三福從不曾吝惜。總經理簡偉隆更是明白表示:「訓練成本絕對不能省!」
  2002年起,三福也把部分員工訓練成內部講師,表示對員工專業的敬重,現在已經有60多位內部講師誕生。除了訓練課程,三福更是不惜每個月派出五至十人,至美國、新加坡、泰國等地受訓,學習風氣日漸盛行,很多員工在彼此激勵下,下班後努力進修英文也蔚為風潮。

一定要找到好用的人才
  在人力資源規劃上,三福也隨著整體變革而建立新觀念。以往,招募人員時,總是由各單位主管自行決定,現在則由HR主導,使各部門人力招募專業化,並讓各部門主管善加利用預算員額。「三福寧願多花一些成本,找到對的人,放到適合的位置上。」許宗儀說。
   人力資源資制度的革新,也顯現在資訊系統的應用上,現在三福正逐步推行人事表單電子化作業,已經全面使用電子表單。而今年的目標是要進一步建立完整的人 力資源系統,除了可以進行線上教育訓練,在人才招募時,更可在網路上進行初步篩選。而資訊系統的導入,也使人資部門的人力有更多時間,積極扮演各部門決策 協助者的角色。

針對社會新鮮人出擊
   近三年來,三福為了吸收更多優秀人才,除了重新設計公司識別系統,塑造出質感亮麗,具有國際水準的公司形象之外,更是嘗試了五十年來從未做過的校園徵才 活動。此外,相關主管更是不斷主動前往台大、清大、中央大學等學校演講,以便吸引人才。主動出擊的三福,在校園中也引起學子的高度興趣。
  作風平實的三福氣體,也許不能讓員工整天等著領股票換鈔票,卻有一個難得的、細心經營出來的學習歷練環境。身為上市美商氣體大廠的台灣投資公司,三福氣體有自信,能提供給新鮮人開闊的事業、穩定的學習環境,以及暢通的升遷管道。

老字號的「惜情」文化
  在三年的大變革中,三福卻從未出現大規模的裁員,反而更顯出五十年來的「惜情」文化。在這裡,三福老員工與近幾年加入的新員工,在世代傳承中,分享經驗、彼此關心,是在競爭激烈的半導體大廠中,絕對看不到的。
  全新的思維,卻又同時保有老字號溫馨情感的三福氣體,正等待更多心胸開闊、正直、誠實的新血加入。三福的吸引力,不是股票,也不是科技新貴的光環。三福擁有的,正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穩健踏實的專業環境。 

(轉載來源:就業情報網CAREER MEDIA http://media.career.com.tw/industry/industry_main.asp?no=325p020&no2=4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業英雄

作者:藍浩益 數位周刊 2001. 6. 6 「那天是八十二年五月一日,我永遠不會 忘記這個日子!」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 的妻子顧蘊祥說。「因為從那天開始,他就沒 薪水了。」 九年前,楊基寬受朋友之邀,加入筆記型 電腦製造商精元電腦的創立,掛了業務行銷副 總的頭銜,操盤行銷、業務。這時才三十出頭 的楊基寬,月薪八萬多,擁有上市在望的精元 電腦股票,掌管了幾十個人的行銷部門。權力 、地位、高薪,所有上班族想要的東西,都已 在楊基寬手上。   公司不斷賺錢,情勢似乎一片大好,但是 楊基寬卻發現危機。「怎麼產品的不良率又增 加了?」公司的競爭力出了問題,楊基寬想要 「叫醒」其他股東,找來客戶指出公司的缺失 ,又拿出產品不良率數據警告同事。但是,好 像只有自己在窮緊張?覺得創業團隊不再有當 初的熱誠,失望之餘,楊基寬選擇自己離開。 有一天晚上,同事都下班了,楊基寬印了四十 份離職信﹐放在業務行銷部門同事和幾個股東 桌上,關了燈,離開辦公室,從此沒有再踏進 精元電腦一步。   瀟灑地辭職 惡夢的開始   八十二年五月一日,楊基寬看似瀟灑地辭職,對太太顧蘊祥來說,卻是長達二年折磨的 開始。   回到家,楊基寬向顧蘊祥說:「對不起,我明天開始不去上班了。」新的工作在哪裡? 這時,楊基寬一點概念也沒有。   在三十六歲成了中年失業男人,當時楊基 寬沒有工作、沒有任何收入、沒有多少存款, 對未來也沒有明確計畫。每個月要繳二萬四千 元的房屋貸款,和一家三口每天的開銷,馬上 落在當時在崇光女中教英文的顧蘊祥身上。那 一年,獨生女開始讀小學一年級。   顧蘊祥的月薪五萬多元,扣掉房貸之後, 再扣掉生活費,已經所剩不多了。隔年為了楊 基寬創業,又去辦了二胎貸款,每個月利息又 是九千多元,存摺裡的數字,始終讓顧蘊祥心 驚膽跳。   失業在家,楊基寬不想再找工作,反而天 天窩在家裡,想要改走寫作路線。他把過去的 管理經驗寫成文章,投遍各報章雜誌,心想, 也許還可以轉型做企管顧問,似乎也不錯。顧 蘊祥這時也不知道丈夫到底有什麼打算,只知 道他每天不是關在家裡寫稿,就是跑圖書館找 資料。楊基寬投出去的稿子,一篇一篇石沈大 海,直到半個月後,文章終於出現在經濟日報 上。看到丈夫的文章出現在報紙上,顧蘊祥興 奮得像當年收到楊基寬的情書一樣。

璞玉計畫能否點石成金?地方繁榮與保存文史之間的角力

Vol. 062 Mon, 5 Nov, 2001 《數位周刊》 -------------------------------------------------------------------------------- 文╱藍浩益 圖/張良綱 一個號稱「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都市計畫案,目前正在新竹縣頭前溪的兩岸升溫。名稱頗為浪漫的「璞玉計畫」,是新竹科學園區已開發面積的二倍,儘管目前地價飆漲,但在景氣低迷的時點,有著細膩理想的璞玉計畫,真能媲美矽谷與劍橋嗎? 剛結穗的稻田邊,是一條水深及腰的灌溉水圳,四個少年正在涉水漫步,其中一個少年撒開一張魚網,看能不能抓到幾條小魚。這一幅平靜的客家農村午後景象,在五年之後,將出現大批怪手、推土機、砂石車,轟隆隆徹夜施工。隨後,三所大學、數十家高科技公司廠房、十萬個外來人口,將大舉進駐,農村景象也將從此消失。 稻田邊的電線桿上,赫然綁著白底紅字的告示:「急買這裡的土地!」、「售璞玉田」。取其「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之意,名稱頗為浪漫的「璞玉計畫」,是一個號稱「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都市計畫案,現在正在新竹縣頭前溪的兩岸升溫。 表面上看來,這是又一個「促進地方繁榮」的開發計畫,但是,當地一萬多個農民、文史工作者、城鄉研究學者、新竹縣政府官員、國立大學的校務人員,錯綜複雜地牽涉其中,各方人馬之間,隱藏一場利益與價值觀之戰。 今年七、八月間,新竹縣長林光華與另一位縣長參選人江順裕,先在「璞玉計畫」說明會上發生口角,進而先後開記者會、說明會互相較勁,更讓這一片農地籠罩在選舉角力的陰影下。地方政府藉由都市計畫引進產業、增加就業機會,自然是職責所在,「璞玉計畫」卻因為開發面積、土地徵收方式等問題引起爭議。 首先是「史上規模最大」這一點受到質疑。開發面積高達一千二百五十公頃的「璞玉計畫」,罕見的超大面積開發,引發不少爭議。一千二百五十公頃有多大?大約是新竹科學園區已開發面積的二倍,或是五百個中正紀念堂的面積。 「史上最大」引發爭議璞玉計畫的大手筆,自然引起當地居民與當地文史工作者的疑慮。「一次就要徵收一千二百公頃,以後真的能發展得這麼快嗎?」竹北市隘口里里長陳清鏡表示懷疑。那麼,為何「璞玉計畫」的佔地會這麼大?按照璞玉計畫推動小組的說法,這一塊土地是「四不管」地帶,正好夾在「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