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建華商業銀行 合群年輕人的最佳舞台

建華商業銀行 合群年輕人的最佳舞台
與建弘證券結盟、換上新招牌的「建華銀行」,除了經營績效屢受肯定,產品創新領先群雄,這家邁向全球化的本國銀行,更集結了一群活力充沛、聰明而又合群的年輕人,提供他們大展身手的舞台。
撰文 / 藍浩益

       創下國內第一宗異業結盟成功案例的建華金控公司,由華信銀行與建弘證券結合而成,被視為金融業界模範生的組合。今年換上了新名稱的「建華銀行」,正在招募新血,走向泛太平洋金融集團之路。
  經營績效在新銀行中屢獲肯定、且屢次被國際專業雜誌選為「台灣最佳銀行」的建華銀行,除了在產品的創新程度領先業界,更是在開行至今的短短10年內,就將觸角伸出台灣,購併美國遠東國民銀行,並設立美國分行,此外也在香港、越南設立辦事處,並且即將升格為分行。10年來的經營,使得建華銀行成為一家已經全球化的本國銀行,正由於這樣的全球化架構,使員工有機會面對全球的挑戰,培養更寬廣的眼界、接受更多國際化的歷練機會。

尋求有「業務傾向」的人才
  華信銀行與建弘證券的異業結合,出現大量的跨售業務,對於能夠同時駕馭雙方產品的人才需求大增。而華信銀行既有的48個營業據點,加上建弘證券的40個營業據點,在互派人員進駐時,每個分公司就需要10多位,使建華銀行在今年需要400~500位新進行員,投入業務、管理、信託等不同職缺。
  由於銀行自動化程度愈來愈高,使得純粹操作性質的人力需求降低,需求最高的,還是業務人員,建華銀行想要的,就是具有「業務傾向」的人才。「不想要有業務壓力的人,要好好考慮,」建華銀行人事處協理韓愛玫說。
  除了必須有業務傾向,建華銀行更重視新人的個性特質,必須是樂觀進取,確定對銀行業有興趣、對自己有承諾,立志「在5到10年後成為金融專業人員」的人。
合群性高、有社團活動經驗者占優勢
  「我們需要的,也必須是合群性高的人。」韓愛玫表示,面談這一關,是觀察新人個性的重要關鍵。例如在面談時,主管會詢問應徵人員在學校參加何種社團活動。如果回答是登山,主管可能會再詢問:「喜歡一個人爬?還是很多人一起爬?」如果只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就可能是合群性不夠的徵兆。相對的,如果新人表示喜歡與朋友一起去唱歌、從事團體活動的,通常顯示這個人合群性較強。 此外,新人在學校是否有辦活動的經驗,也是面談時的重要指標之一。
  面談時,主管也許會詢問應徵者,「如果要請您的朋友提供對您的評價,有幾位朋友可以提供意見?」如果應徵者的朋友寥寥無幾、甚至沒有可提供評價的,合群性可能就顯得不足。至於是否願意穿制服上班,更是反映出新人對於合群的基本態度。
  韓愛玫表示,現在的新人都是民國60年次之後的「六年級生」,特別是有很多台大、政大的優秀畢業生應徵,但是新人不能自恃能力強,就希望一步登天。例如以正常狀況而言,在建華銀行工作5年也許可以成為中階主管、10年成為高階主管,新人就應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但這不表示在建華銀行一定要熬年資,「我們要看的,還是工作表現,和對公司的貢獻。」
要「最好但可用」的人才
  韓愛玫強調,建華銀行要的人才,是要「The best, but available.」(最好的,但也是可用的)。例如自恃能力過人,而不願依照規定升遷、或是希望享有特別福利的人,就不是「available」的人才。她也表示,台灣的基層金融人才在薪資成本上,是比國外略高的,因此投入金融業的年輕人,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將來必須面對國外人才的競爭。
  在薪資福利方面,建華銀行每年7月調薪,每年有兩次升等,升遷管道相當順暢。只要有能力、有貢獻,升遷之路絕對是寬廣的。韓愛玫表示,就有人只用了8年的時間,就從最基層行員一路晉升到分行經理。
「建華企業大學」完整的教育訓練
  對於員工的教育訓練,建華銀行更是規劃了稱為「建華企業大學」的完整訓練架構,提供大量課程讓員工進修。同時也鼓勵員工自行報考專業證照,由公司給予全額報名費津貼。另外,並針對各項業務,例如外匯、放款等,辦理內部認證,同時也鼓勵員工進修英文、電腦等技能。
  走進建華銀行的辦公室,放眼望去盡是充滿活力的年輕員工。建華銀行的員工平均年齡只有30歲。韓愛玫表示,年輕的好處,就是活力十足,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一起奮鬥。缺點則是年輕員工的專業經驗不夠、歷練不夠廣,因此要以各種訓練來加強。
  韓愛玫表示,現在的新人都是民國60年次之後的「六年級生」,特別是有很多台大、政大的優秀畢業生應徵,但是新人不能自恃能力強,就希望一步登天。例如以正常狀況而言,在建華銀行工作5年也許可以成為中階主管、10年成為高階主管,新人就應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但這不表示在建華銀行一定要熬年資,「我們要看的,還是工作表現,和對公司的貢獻。」
提供年輕人大展身手的舞台
  有了這麼一群活力充沛的年輕人,建華銀行更是提供了一個讓年輕人大展身手的舞台。在建華銀行,新人發表意見,不必擔心主管不願意聽,公司反而鼓勵新人提出創意,「不管多瘋狂都可以,」韓愛玫說。新人訓練的其中一個項目,就是「簡報技巧」,目的就是要訓練員工的信心、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以及想出新創意的能力。
  「最聰明的人,也許不會到銀行工作,」韓愛玫說,最聰明的人通常喜歡單打獨鬥,但是建華銀行卻是集合了一群合群的聰明人一起工作。
http://media.career.com.tw/company/company_main.asp?no=316p018&no2=66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04人力銀行: 我們要建立台灣的人事標準作業系統!

https://www.microsoft.com/taiwan/casestudies/case_pre/case/104bank.aspx 104 人力銀行 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我們要建立台灣的人事標準作業系統! 商業周刊-微軟 INTEL 廣編:104 人力銀行 20050105 作者:藍浩益 張貼日期:2005 年 3 月 23 日 十年來,104 人力銀行運用分散式資訊架構,成功建立了人力資源服務自動化的典範。如今,更多中小型企業正在複製他們的成功經驗。 「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但是在大多數的企業中,耗費企業財力與資源最多的,卻往往不是人力資源部門,而是業務、研發等單位。也因此,大多數的企業,仍經常因為人事制度不夠健全,導致人員流動頻繁、員工能力無法充分發揮,而使得士氣低落、公司競爭力受損。 「所以,我們的野心,就是要建立台灣的人事標準作業系統!」一0四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說。 成立近十年來,一0四人力銀行已經成為人力服務網站的標竿,但是一0四人力銀行想作的,還不僅止於工作機會與求職者之間的紅娘。楊基寬的夢想,是要讓更多的企業,投入更少的花費,建立更健全的人事環境。 「要建立一套人事標準作業環境,靠人工是絕對無法做到的,」楊基寬表示,必須有大量的電腦自動化工具,才能讓企業隨時掌握公司的人力需求、招募狀態、人才供應趨勢等資訊。而企業對於人事品質的掌握,除了招募員工之外,還必須兼顧許多問題,包括員工的職能,是不是符合公司的需求?公司是不是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子上?而員工的職能是不是持續進步?這些問題,就需要一連串有系統、有計畫的評量,才能讓公司隨時掌握企業戰力。 在運用電腦系統建立人事標準環境的過程中,一0四人力銀行曾經考慮,這一套人事自動化系統,究竟應該使用大型主機,或是由微軟與英特爾結合而成的中小型系統?「評估過程中,我們發現,最需要建立人事標準作業環境的,就是中小企業!」一0四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說,「而最適合中小型企業的資訊架構,就是微軟與英特爾的解決方案!」 中小企業 也能做到人資自動化 創立十年來,一0四人力銀行不斷推出新服務,每一項服務,都有微軟/英特爾解決方案。如今,在一0四人力銀行的電腦機房中,有超過四百部安裝了 Microsoft ®  Windows Server 與 S...

台灣第一大氣體供應製造商 三福氣體:創造產品的無限可能

台灣第一大氣體供應製造商 三福氣體:創造產品的無限可能 ▲三福氣體是國內最大氣體供應商 三福氣體是國內第一大的氣體供應製造商,客戶遍及科學園區各大廠商。從早年的本土化工廠,蛻變為現在的美商企業,三福氣體最近三年成功地脫胎換骨,年營業額也向100億元大關挑戰。到底三福氣體是如何在這麼短時間內,實現企業改造的目標? 撰文 / 藍浩益        一家成立五十年的公司,該是什麼面貌?歲月可以使人青絲成白髮,然而對三福氣體公司而言,歲月卻使它一再蜕變、源源不絕地注入新的活力。    三福氣體公司在1952年成立之初,正是戰後百廢待舉,動盪方歇的年代。當時,台灣的大規模工業屈指可數,以生產食品添加物為主的「三福化工廠」,也未 曾能夠預料到自己在五十年後,會成為年營業額八十億元,客戶群涵蓋台積電、聯電等國際級半導體廠,且是台灣最大的工業氣體供應商。    三福曾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本土家族企業,在第二代領導人張純明先生的帶領下,建立了三福專業的經營團隊,並且奠定了三福氣體穩定成長的根基。於1987年 時,與美國上市公司Air Products(APCI)合資經營,一直到2002年,Air Products(APCI)大幅增加持股至70%,三福正式成為美商企業,整個公司煥然一新。 三年計劃脫胎換骨   從現任總經理簡偉隆先生接掌三福氣體後,開始設定「三年計畫」,列出主要的目標,並且在每一季檢視計畫與達成的差距後,即時更新計劃。每一年對三福氣體來說,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於曾統籌康寧集團整個大中國區光電通訊業務的簡偉隆來說,這是項極具挑戰的任務。 明確的指標式...

失業英雄

作者:藍浩益 數位周刊 2001. 6. 6 「那天是八十二年五月一日,我永遠不會 忘記這個日子!」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 的妻子顧蘊祥說。「因為從那天開始,他就沒 薪水了。」 九年前,楊基寬受朋友之邀,加入筆記型 電腦製造商精元電腦的創立,掛了業務行銷副 總的頭銜,操盤行銷、業務。這時才三十出頭 的楊基寬,月薪八萬多,擁有上市在望的精元 電腦股票,掌管了幾十個人的行銷部門。權力 、地位、高薪,所有上班族想要的東西,都已 在楊基寬手上。   公司不斷賺錢,情勢似乎一片大好,但是 楊基寬卻發現危機。「怎麼產品的不良率又增 加了?」公司的競爭力出了問題,楊基寬想要 「叫醒」其他股東,找來客戶指出公司的缺失 ,又拿出產品不良率數據警告同事。但是,好 像只有自己在窮緊張?覺得創業團隊不再有當 初的熱誠,失望之餘,楊基寬選擇自己離開。 有一天晚上,同事都下班了,楊基寬印了四十 份離職信﹐放在業務行銷部門同事和幾個股東 桌上,關了燈,離開辦公室,從此沒有再踏進 精元電腦一步。   瀟灑地辭職 惡夢的開始   八十二年五月一日,楊基寬看似瀟灑地辭職,對太太顧蘊祥來說,卻是長達二年折磨的 開始。   回到家,楊基寬向顧蘊祥說:「對不起,我明天開始不去上班了。」新的工作在哪裡? 這時,楊基寬一點概念也沒有。   在三十六歲成了中年失業男人,當時楊基 寬沒有工作、沒有任何收入、沒有多少存款, 對未來也沒有明確計畫。每個月要繳二萬四千 元的房屋貸款,和一家三口每天的開銷,馬上 落在當時在崇光女中教英文的顧蘊祥身上。那 一年,獨生女開始讀小學一年級。   顧蘊祥的月薪五萬多元,扣掉房貸之後, 再扣掉生活費,已經所剩不多了。隔年為了楊 基寬創業,又去辦了二胎貸款,每個月利息又 是九千多元,存摺裡的數字,始終讓顧蘊祥心 驚膽跳。   失業在家,楊基寬不想再找工作,反而天 天窩在家裡,想要改走寫作路線。他把過去的 管理經驗寫成文章,投遍各報章雜誌,心想, 也許還可以轉型做企管顧問,似乎也不錯。顧 蘊祥這時也不知道丈夫到底有什麼打算,只知 道他每天不是關在家裡寫稿,就是跑圖書館找 資料。楊基寬投出去的稿子,一篇一篇石沈大 海,直到半個月後,文章終於出現在經濟日報 上。看到丈夫的文章出現在報紙上,顧蘊祥興 奮得像當年收到楊基寬的情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