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技人才發展論壇座談會實錄7位大師為台灣科技人才把脈 撰文:藍浩益 「我國科技人才發展的願景、挑戰、策略」座談會 主持人:工商時報社長鄭家鐘 與談人:KSI學院創辦人張系國 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 交大思源基金會董事長黃河明 工研院產業學院主任徐章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沈向洋 IBM台灣公司副總經理柯火烈 11月19日,工研院產業學院舉辦了「亞太科技人才發展論壇」,這一場原本應該由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擔任引言人的會議,因為這位科技人的辭世,卻給了眾人更深的省思。 代替溫世仁擔任引言人的知識經濟與管理研究院董事長高希均,以溫世仁所創造的「科技腦、人文心」典範,勉勵所有科技人才。「他跨越了科技門檻、本土門檻、兩岸門檻、財富門檻、意識型態門檻,這是溫世仁之所以受人尊敬的原因!」 而未來的台灣,以至於整個亞太地區的科技人才,該以什麼樣的學識與胸襟,面對眼前變遷更加快速的世界?走向全球化的世界,科技人才又應該如何面對?在「亞太科技人才發展論壇」,來自學術界、產業界,以及民間機構的人士針對全球科技人才發展趨勢,以及我國科技人才發展的願景、挑戰與策略進行研討,並由微軟公司與IBM針對本身培育科技人才的經驗與看法進行分享,美國鳳凰城大學教授夏力生也分享了鳳凰城大學發展網路大學的特殊經驗。 工研院院長李鍾熙指出,工研院產業學院在2003年7月成立,用意就是將工研院多年所累積的研發核心知識與能量,轉換為產業教育與知識服務。李鍾熙進一步指出,台灣在與中國大陸的競爭中,如果要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接下來5年的關鍵期內,發揮現有在人才、技術及資金等方面的優勢。特別在培育高品質的技術人力資源方面,必須掌握時間,否則未來的發展機會將愈來愈受到限制。 以下是當天的「我國科技人才發展的願景、挑戰、策略」座談會中,幾位與談人的發言摘要。 KSI學院創辦人張系國︰台灣留美理工博士生逐漸絕跡 我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書,過去都有台灣學生來就學,可是這幾年台灣學生愈來愈少,原因不是學校不收,也不是系裡沒給獎學金,2002年竟然完全沒有台灣來的博士生。由於台灣的博士班、碩士班多,使得學生出國意願愈來愈低。 科技人才的培育,還是要靠教育家。台灣高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