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在施樂事達找到「標竿價值」

發掘高潛力科技產品的星探
在施樂事達找到「標竿價值」
 
身為全球最大行動電話代理商,施樂事達除了提供給員工國際化的發展空間,更營造出人性化的管理風格。隨著通訊市場的轉型,台灣施樂事達正積極徵求頂尖的「Star」,來開發具有科技獨特性的新產品。 
 
撰文 / 藍浩益

       施樂事達(CellStar)是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通路商。而台灣施樂事達 公司,更是施樂事達集團中表現最亮麗的。「我們有『標竿』價值!」台灣施樂事達總經理莊平夷說,台灣的行動電話市場,是全球最特殊的,發展過程也成為其他 地區的典範。目前手機市場在飽和下尋求轉型,台灣施樂事達正積極物色開拓新事業的頂尖人才。
發掘潛力產品的星探
   「施樂事達是擅長銷售的公司,就像球探、星探一樣。」台灣施樂事達事業發展處處長林佳鴻表示,施樂事達擅長尋找潛力產品,從過去的行動電話,到現在新事 業部門正在發展的,有科技獨特性、高毛利的產品,施樂事達最大競爭利器,就是在施樂事當全球運籌體系之下,靈活的銷售能力。
   台灣施樂事達公司是在1996年成立,一成立就經歷了台灣電信市場的突飛猛進階段,施樂事達在台灣的年營業額高達新台幣60多億元。到了2000年,市 場進入成熟期,手機銷售成長趨緩。台灣施樂事達開始成立新部門,引進新產品,增加高科技、網路產品、應用服務的代理銷售品。目前,施樂事達的核心事業,仍 是行動電話手機、門號、配件,而代理其他高科技產品,則是未來的金雞蛋。


通訊產業工作節奏超快

   台灣施樂事達管理處處長劉世興表示,施樂事達的新事業還在起步階段,需求的人才數量也隨著開發進度而機動調整。除了原有的核心事業編制維持穩定,在新事 業方面,需要熟悉網路、電信、資訊家電產品,以及此類產品通路的人才。在客服方面,則需要有電信、網路經歷背景的人才。此外,在資訊工程師方面,也將有需 求。
 
  想要投身熱門的通訊業,顯然要有兩把刷子。因為施樂事達要的是:「誠實、正直、溝通能力好、面臨問題能及時反應、抗壓性高、執行能力強的人。」

   這樣的要求,正好反映出通訊產業「節奏超快」的特性。「通訊產品的價格瞬息萬變,一定要有高度警覺性。」因為,通路商的戰爭,往往是在午夜才開始。台灣 施樂事達管理處處長劉世興表示,在半夜12點到2點,通訊行的下班時間過後,施樂事達幕僚群往往還是清醒的,他們在這時會開始打電話給各通訊行,詢問當天 行情。而業務人員也通常到了晚上9點、19點還沒下班。至於手機,當然是24小時開機待命,每位員工通常也有2支手機,以免突發狀況時聯絡不上。「這種步 調,連跟我們配合的廣告公司都吃不消」林佳鴻說。


指揮鏈短,決策明快

  施樂事達台灣分公司員工只有85人,優點是「有大公司的體系、小公司的反應。」莊平夷表示,台灣施樂事達的決策層非常扁平化,只有兩層,由總經理直接管理各部門。也因此,台灣施樂事達在國內通路業的規模雖不是最大,效率卻優於同業。

  施樂事達的企業文化,在於「快」。莊平夷表示,「短、小」是電信業追求的方向,也是施樂事達在管理上的特色,組織扁平化、層級精簡、「指揮鏈」短,決策速度快,是施樂事達的特色。因為,「鏈子一長,就會垂下來」莊平夷說。

   在這麼一家國際化的公司工作,更要有國際觀、外語能力、清晰的頭腦,以及旺盛的求知慾。劉世興表示,速度、彈性、國際化、多元化、年輕,就是可以代表施 樂事達的詞彙。在施樂事達,處長、協理級主管平均年齡不到35歲。包括總經理在內,同事之間只叫英文名字,員工更是可以直接「吐槽」總經理。


外派出國歷練機會多

   在施樂事達,年輕員工容易得到出國歷練的機會。因為,施樂事達的最大優勢,就是國際化,只要有能力、有意願,絕對有機會到國外分公司歷練。「我們隨時可 能被調到其他國家分公司支援,」劉世興說,在中國分公司「蜂星電訊」,就有許多高階主管是由台灣調派去的,而新加坡、香港,也有許多主管是由台灣前往支 援。「台灣是人才集散、養成地,是人才養成庫,也是東西方交會之地。」劉世興表示,有心突破自我極限的年輕人,肯定能在施樂事達找到舞台。


允許員工犯錯

  身處於電信業的巨變時期,需要的正是靈活的反應。「我們是摸石子過河,一邊作,一邊找know-how」林佳鴻說,台灣施樂事達將繼續引進好的高科技產品,尋找市場切入角度。「我們的價值,就是要讓客戶(通訊行)與客戶的客戶(消費著)高興。」
 
   台灣施樂事達的員工面對的,不僅是明快的工作步調、國際化的眼光、開放式的管理風格,還有一項難得的「包容性」。「我們允許你犯錯,」他們引用亞太區高 階主管的一句話說,「我們不怕你犯錯,但犯錯要改。」台灣施樂事達就是這麼一個願意給年輕人機會的企業,因為在這裡,每個人都是一顆閃亮的「Star」。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第一大氣體供應製造商 三福氣體:創造產品的無限可能

台灣第一大氣體供應製造商 三福氣體:創造產品的無限可能 ▲三福氣體是國內最大氣體供應商 三福氣體是國內第一大的氣體供應製造商,客戶遍及科學園區各大廠商。從早年的本土化工廠,蛻變為現在的美商企業,三福氣體最近三年成功地脫胎換骨,年營業額也向100億元大關挑戰。到底三福氣體是如何在這麼短時間內,實現企業改造的目標? 撰文 / 藍浩益        一家成立五十年的公司,該是什麼面貌?歲月可以使人青絲成白髮,然而對三福氣體公司而言,歲月卻使它一再蜕變、源源不絕地注入新的活力。    三福氣體公司在1952年成立之初,正是戰後百廢待舉,動盪方歇的年代。當時,台灣的大規模工業屈指可數,以生產食品添加物為主的「三福化工廠」,也未 曾能夠預料到自己在五十年後,會成為年營業額八十億元,客戶群涵蓋台積電、聯電等國際級半導體廠,且是台灣最大的工業氣體供應商。    三福曾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本土家族企業,在第二代領導人張純明先生的帶領下,建立了三福專業的經營團隊,並且奠定了三福氣體穩定成長的根基。於1987年 時,與美國上市公司Air Products(APCI)合資經營,一直到2002年,Air Products(APCI)大幅增加持股至70%,三福正式成為美商企業,整個公司煥然一新。 三年計劃脫胎換骨   從現任總經理簡偉隆先生接掌三福氣體後,開始設定「三年計畫」,列出主要的目標,並且在每一季檢視計畫與達成的差距後,即時更新計劃。每一年對三福氣體來說,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於曾統籌康寧集團整個大中國區光電通訊業務的簡偉隆來說,這是項極具挑戰的任務。 明確的指標式管理   近幾年來,半導體業景氣大幅震盪,但是三福的業績不僅沒有隨著

璞玉計畫能否點石成金?地方繁榮與保存文史之間的角力

Vol. 062 Mon, 5 Nov, 2001 《數位周刊》 -------------------------------------------------------------------------------- 文╱藍浩益 圖/張良綱 一個號稱「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都市計畫案,目前正在新竹縣頭前溪的兩岸升溫。名稱頗為浪漫的「璞玉計畫」,是新竹科學園區已開發面積的二倍,儘管目前地價飆漲,但在景氣低迷的時點,有著細膩理想的璞玉計畫,真能媲美矽谷與劍橋嗎? 剛結穗的稻田邊,是一條水深及腰的灌溉水圳,四個少年正在涉水漫步,其中一個少年撒開一張魚網,看能不能抓到幾條小魚。這一幅平靜的客家農村午後景象,在五年之後,將出現大批怪手、推土機、砂石車,轟隆隆徹夜施工。隨後,三所大學、數十家高科技公司廠房、十萬個外來人口,將大舉進駐,農村景象也將從此消失。 稻田邊的電線桿上,赫然綁著白底紅字的告示:「急買這裡的土地!」、「售璞玉田」。取其「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之意,名稱頗為浪漫的「璞玉計畫」,是一個號稱「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都市計畫案,現在正在新竹縣頭前溪的兩岸升溫。 表面上看來,這是又一個「促進地方繁榮」的開發計畫,但是,當地一萬多個農民、文史工作者、城鄉研究學者、新竹縣政府官員、國立大學的校務人員,錯綜複雜地牽涉其中,各方人馬之間,隱藏一場利益與價值觀之戰。 今年七、八月間,新竹縣長林光華與另一位縣長參選人江順裕,先在「璞玉計畫」說明會上發生口角,進而先後開記者會、說明會互相較勁,更讓這一片農地籠罩在選舉角力的陰影下。地方政府藉由都市計畫引進產業、增加就業機會,自然是職責所在,「璞玉計畫」卻因為開發面積、土地徵收方式等問題引起爭議。 首先是「史上規模最大」這一點受到質疑。開發面積高達一千二百五十公頃的「璞玉計畫」,罕見的超大面積開發,引發不少爭議。一千二百五十公頃有多大?大約是新竹科學園區已開發面積的二倍,或是五百個中正紀念堂的面積。 「史上最大」引發爭議璞玉計畫的大手筆,自然引起當地居民與當地文史工作者的疑慮。「一次就要徵收一千二百公頃,以後真的能發展得這麼快嗎?」竹北市隘口里里長陳清鏡表示懷疑。那麼,為何「璞玉計畫」的佔地會這麼大?按照璞玉計畫推動小組的說法,這一塊土地是「四不管」地帶,正好夾在「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

失業英雄

作者:藍浩益 數位周刊 2001. 6. 6 「那天是八十二年五月一日,我永遠不會 忘記這個日子!」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 的妻子顧蘊祥說。「因為從那天開始,他就沒 薪水了。」 九年前,楊基寬受朋友之邀,加入筆記型 電腦製造商精元電腦的創立,掛了業務行銷副 總的頭銜,操盤行銷、業務。這時才三十出頭 的楊基寬,月薪八萬多,擁有上市在望的精元 電腦股票,掌管了幾十個人的行銷部門。權力 、地位、高薪,所有上班族想要的東西,都已 在楊基寬手上。   公司不斷賺錢,情勢似乎一片大好,但是 楊基寬卻發現危機。「怎麼產品的不良率又增 加了?」公司的競爭力出了問題,楊基寬想要 「叫醒」其他股東,找來客戶指出公司的缺失 ,又拿出產品不良率數據警告同事。但是,好 像只有自己在窮緊張?覺得創業團隊不再有當 初的熱誠,失望之餘,楊基寬選擇自己離開。 有一天晚上,同事都下班了,楊基寬印了四十 份離職信﹐放在業務行銷部門同事和幾個股東 桌上,關了燈,離開辦公室,從此沒有再踏進 精元電腦一步。   瀟灑地辭職 惡夢的開始   八十二年五月一日,楊基寬看似瀟灑地辭職,對太太顧蘊祥來說,卻是長達二年折磨的 開始。   回到家,楊基寬向顧蘊祥說:「對不起,我明天開始不去上班了。」新的工作在哪裡? 這時,楊基寬一點概念也沒有。   在三十六歲成了中年失業男人,當時楊基 寬沒有工作、沒有任何收入、沒有多少存款, 對未來也沒有明確計畫。每個月要繳二萬四千 元的房屋貸款,和一家三口每天的開銷,馬上 落在當時在崇光女中教英文的顧蘊祥身上。那 一年,獨生女開始讀小學一年級。   顧蘊祥的月薪五萬多元,扣掉房貸之後, 再扣掉生活費,已經所剩不多了。隔年為了楊 基寬創業,又去辦了二胎貸款,每個月利息又 是九千多元,存摺裡的數字,始終讓顧蘊祥心 驚膽跳。   失業在家,楊基寬不想再找工作,反而天 天窩在家裡,想要改走寫作路線。他把過去的 管理經驗寫成文章,投遍各報章雜誌,心想, 也許還可以轉型做企管顧問,似乎也不錯。顧 蘊祥這時也不知道丈夫到底有什麼打算,只知 道他每天不是關在家裡寫稿,就是跑圖書館找 資料。楊基寬投出去的稿子,一篇一篇石沈大 海,直到半個月後,文章終於出現在經濟日報 上。看到丈夫的文章出現在報紙上,顧蘊祥興 奮得像當年收到楊基寬的情書一樣。